铜马实业[www.tmepe.com]提供电力安装、电力运维、电力设计、电力施工、元器件采购等全方位服务!
186 8073 6169

铜马提供24小时优质电力咨询服务

动态新闻 news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动态新闻 > 电力百科 > 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的用电记忆
重庆电力安装公司

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的用电记忆

发布时间:2019/09/11 电力百科 标签:供电优质服务调试电钟浏览次数:3367

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的用电记忆

​​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,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。从1951年建村至今,住户从1002户发展到如今的40677户。如今,再加上曹杨华庭、桐柏公寓、沙田新苑等高档住宅楼群,曹杨新村已扩大为曹杨一村到九村。生活在曹杨的人们以新村悠久的历史、优美的环境、繁荣的商业、优质的教育和公共服务资源而自豪。而在这片土地上,有很多与电有关的回忆与故事。

“白炽灯照亮簇新的红漆地板,比起以前简直是两个世界。”

上海的普陀是老工业区。解放前,这里棚户简屋密集,住房拥挤不堪,环境和设施极差。解放后,陈毅市长提出市政建设要“为生产服务,为劳动人民服务,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”的方针,成立了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。1951年5月,陈毅亲自选址,1952年5月,曹杨新村首批建成两层楼房48栋,可供1002户居民居住。

上世纪50年代,曹杨新村首批居民入住。(资料图)

1952年6月29日,劳模代表杨富珍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。手捧市政府颁发的居住证,在工友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,她第一次来到曹杨新村。

在杨富珍眼里,曹杨新村是“花园洋房”,她说,刚搬进来时,曹杨一村周边还是绿油油的稻田,但在农田围绕的小区里,一幢幢簇新的楼房,如迎风的旗帜,闪烁着光彩——苏联式的小楼房,房前屋后遍种绿树红花。一层住三户人家,墙壁雪白,地板刷了漆。和杨富珍一起来的工人们看到了,都惊呆了。

斗转星移,当年的“白墙壁、红瓦顶”成为永久的记忆,青年劳模也成了耄耋老人。7月26日,杨富珍来到曹杨新村村史馆为小朋友们进行义务讲解,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既激动又感慨。她说:“住进新村是我一辈子的光荣。”那是杨富珍生活中的荣誉时刻,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给予工人的礼遇。

1952年6月,电力工人在曹阳新村门口调试电钟。(资料图)

在村史馆看见电钟模型时,杨富珍回忆说:“这个电钟就安在曹杨新村大门口,是电力员工为我们捐赠的。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的钟表是稀罕物,为了能准确计时,电钟成为我们新村居民每天必去的地方。”

1951年,曹杨新村始建,新村用电线路的铺设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,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新建住宅供电配套工程,为了能让入住的工人家庭第一时间用上电,上海闸北水电公司(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前身)深入研究线路设计方案,攻克电线入户等多个难题,日以继夜,轮番上阵,运杆架线、凿墙掘路、装表接线,当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让新村的家庭早日用上电。

白天烈日当头,电杆、导线、工具被晒得烫手,施工人员一整天下来严重脱皮;夜晚灯光昏暗,施工人员手拿电筒照明作业。夏天蚊虫叮咬痛痒难耐,冬天严寒冻伤疼痛难忍,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,也没有丝毫倦怠。当得知曹杨新村居民为不清楚时间而烦恼时,电力员工自发捐款,为曹杨新村购置了一台电钟,安装在新村的大门口,让来往居民都能准确对时,同时也寓意“让新的时间,记录全新的生活”,由此也开启了供电与曹杨“相伴左右,不离不弃”的不解之缘。

回忆起搬进新村的那天,杨富珍神情骄傲:“头顶的白炽灯照亮簇新的红漆地板,比起以前点油灯、烧洋蜡的棚户生活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”

“建国初,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是可望不可及的新事物,当时的电价是每度电8分左右,有时候一个月一度电都用不到,因为家里除了一盏灯之外,没有其他电器,而且当时大家都养成了节约用电的习惯,随手关灯,成为那个年代的风尚。”杨富珍感叹道。

“‘光明工程’一步到位,让百姓美梦成真。”
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,曹杨新村也迎来发展机遇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逐渐富裕起来的曹杨新村居民开始采购时兴家电,空调、微波炉等电器的使用让用电量飙升。据老一辈的曹阳新村居民回忆:“那时一幢楼里谁家要用什么电器都要提前打招呼,开空调、用微波炉、烧电火锅互相错开,不能一起启动。如果不巧有几家人家同时开起来,保险丝就会烧掉。”

1997年,上海市电力公司大力推行“亮灯工程”——“让灯先亮起来”,即无论是不是电力管理运维的设备资产,一旦发生断电情况,上海市电力公司都负责抢修,先确保百姓的生活用电。“亮灯工程”送来了光明,也送来了温暖和清凉,曹杨新村居民们不再过“用电要看天”的日子了。

今年88岁的陈玉法老人满头银发,气质儒雅,说话慢条斯理。“我以前在上海机床厂工作,1965年的时候,响应国家号召去了陕西,后来又去常州支援,专门搞东风五号的固体燃料项目。2001年采回到上海,就住在曹阳,直到现在。”陈玉法老人告诉笔者,“曹杨就是我的家,电力师傅们就是我的亲人”。

2014年10月,曹杨新村“光明工程”正式启动,将原来每户2千瓦、4千瓦的容量配置提高至每户8千瓦,以满足百姓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。这是百姓、社会双赢的工程,也是曹杨新村电网改造史上工程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工程。

曹杨新村狭窄的楼道被水管、煤气管、通风管、光缆线管等各种管线占满,为了妥善进行供电线路改造,往往需要“量体裁衣”,一个门栋一套方案;而复杂的施工现场更是导致施工周期较长。从开工至收工,耗时至少两周,施工期间带来的打孔噪音、施工垃圾、建材堆放,不可避免地给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。同时,改造过程中,每户都要经历一次上午8点到下午5点的停电配合,这给一些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。工程开工前,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召开了小区楼组长大会,在现场一一解答居民们提出来的问题,并提前收集记录个别居民的特殊情况,通过临时接电提供不断电的周到服务。

“光明工程”开工后,供电员工们更是穿梭在施工现场,检查施工计划方案的落实情况,并采用实名制配合工作跟进,对计量装置外移后的位置熟悉排摸,一个居民门牌一套改造方案地进行。此外,上海市北供电公司督促施工队伍文明施工,尽可能降低小区居民的不便;施工后,施工人员又修补旧表箱空洞和楼板贯通洞,清理楼道内的所有垃圾,并及时告知停电和恢复用电的时间。

“光明工程”改造的最终目标是“10年不报修、20年不落后”。经历了几轮大伏天考验,曹杨新村的居民们切身感受到了“光明工程”的成效——直到今年盛夏,五年来,没发生一起因负荷过载导致的跳闸停电,没发生一起供电设施故障报修抢修。

“现在再热的天,居民们也能开着空调美美地一觉睡到天明。”陈玉法老人乐滋滋地说,“真是一步到位,美梦成真。”

“供电公司的保驾护航,圆了我们加装电梯的宜居梦。”

8月8日正逢立秋节气,曹杨新村街道桂巷新村39号楼的居民们终于坐上了期盼已久的电梯。

桂巷新村39号楼建于1984年,可以说是上海地区“房龄”最老的加装电梯的楼房。在这幢楼的24户居民家中,几乎每家都有一位60岁以上老人,而80岁以上的老人一共有12位。即使身体硬朗的老人,爬个三楼也气喘吁吁,需要爬一会歇息一会。还有的老人尽量避免下楼,如果迫不得已下一次楼,就要把所有要买的东西、要办的事情全都盘算好。

从最初只有一张1:500地形图起步,到如今建成启用,加装电梯中发生的故事,让参加竣工仪式的老人们都动了情。“电梯加装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,在推进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,如老公房当初图纸缺失,导致电源走向问题、线路怎么排,都成为了施工阻力。”曹杨新村街道桂巷新村居委会主任陈健说。

在各方的大力协助下,曹杨新村成立了“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”,这个机构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,几乎可以一揽子为加装电梯工程中的各个难点环节找到解答,比如梳理了加装电梯立项前的各项工作流程,提供了新增电梯各楼层居民费用分摊的协议模板,还为居民提供了各项政府补贴款的申请单等等。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特长,也加入其中,使得加梯接电工作顺利进行。

在前期走访中,上海市北供电公司了解到由于一些居民群众对加装电梯心存疑惑,电梯电线怎么装、电费如何分摊费用等问题,成为大家心中的担忧。为此,上海市北供电公司提出加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梯的创新举措。

不过,这台电梯的加装过程却一波三折,差点因为一个电线杆夭折。当时,电梯井道旁边的一根电线杆处在施工区域附近,若直接施工可能导致线路问题,若移动电线杆则需要居民另行承担十几万的费用。电梯基坑已挖,却又要多出来一笔费用,要如何分摊,居民是否同意,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面前。

最终,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多次派专业人员前往小区现场勘查,得出可以进行保护性施工的建议,在不移位的情况下,对原有电路进行绝缘保护,并使架空线与施工脚手架安全隔离,在施工中安排专职用电安全员进行现场把控,最终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
在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线路中,上海市北供电公司也安排了线路改造,为加装电梯的顺利施工做了有力保障。“在供电公司的保驾护航下,硬是把这个35年的老公房成功地加装了电梯,圆上了我们加装电梯的宜居梦!”陈健连连夸赞。

供电优质服务进社区。(资料图)

“曹杨新村好风光哟,白墙壁、红屋顶,条条道路路铺得平,走起路来真开心。”每当在小区散步时,小区居民总喜欢哼着这首传唱了近70年的杨柳青小调,而有了供电优质服务的相伴,曹杨居民的生活必将更舒心、更幸福。

》》(延伸阅读)曹杨简介

曹杨新村因选址位于当时的商业集中地曹家渡与杨家渡之间,又有一条曹杨路,故得名“曹杨”。1952年,首批建成的48幢167个单元的二层楼房,优先分配给1002户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,“劳模村”的美誉就此留在了曹杨。当时,《世界报》驻京记者鲁格夫在曹杨新村访问5天后,连续发表4篇1.5万字的文章,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日常点滴从此被世界所关注,“社会主义客厅”的赞誉也由此而生。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,曹杨新村建村至今已经接待了100多位国家首脑、政要,迎来旅游团队共38万多人次,成为沟通中外联系的桥梁。1959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为拍摄《今天我休息》,还慕名而来,将片中邮递员刘萍的家的拍摄外景地,放在了曹杨一村三工区94号。 ​​​​